當阿伯拉罕-路易•寶璣(Abraham-Louis Breguet)發明了陀飛輪,他不只提高計時懷表的準確度,更為表壇帶來史上其中一項最精細的鐘表結構。
BREVET DU SEPT MESSIDOR AN IX
1801年6月26日,或是依照當時法國共和曆的IX年獲月7日,阿伯拉罕-路易•寶璣(Abraham-Louis Breguet)獲官方機構頒授一款嶄新調準裝置的專利權,有效期十年,命名為“陀飛輪”。
阿伯拉罕-路易•寶璣(Abraham-Louis Breguet)發現到地心吸力乃是鐘表機芯運作規律的大敵,鐘表亦會因處於不同位置而造成調時誤差。為解決此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引力問題,寶璣大師將整個擒縱機構(包括:擺輪與游絲、槓桿與擒縱輪及其他最易受引力影響的組件)鑲嵌在流動的框架上,每分鐘自轉一次。因此,當所有誤差有規律地重覆,就會互相抵消。再者,擺輪軸輪不斷轉換的接觸點亦促使系統流暢運作。
即使後來時計亦有更多可以穩定規律的方法,於1801年寶璣取得專利的陀飛輪,仍然是一項偉大的發明,甚至是寶璣事業生涯中一個傳奇里程碑。此外,由於陀飛輪與天文學及社會科學關係密切,它亦反映了當時前衛的歐洲思想。自此,寶璣便以此為榮耀,並製作愈發優雅的時計,向偉大發明致敬。
第一只陀飛輪
縱然原理精妙,生產過程卻是極致複雜,因此直至1801年的夏天,陀飛輪仍然未能真正投入使用。經過兩個實驗模型(N°169,後來於1809年贈予倫敦鐘表家約翰•阿諾德 (John Arnold);及於1800年製作完成的N°282,後來被寶璣兒子賣去。)第一只陀飛輪於1805年方被量產發售。隨後一年,此發明在1806年9至10月,假巴黎榮軍院廣場(Esplanade des Invalides),於法國工業產品展覽會上向公眾首次展出。陀飛輪調準器是不論縱橫,皆能維持時計精確度,亦是日後不少發明的靈感來源。
即使是史上最重要的鐘表愛好者都無法抗拒它的魅力:著名顧客及收藏家索姆馬里瓦(Sommariva)、康布雷(Belmas)、地區主教貝爾馬斯(Cambrai)、於1808年至1814年收藏多達三只陀飛輪時計的波旁皇族成員(the Bourbons of Spain)或於1814年擁有一只鑲於鎏金銅錐體頂上的大型陀飛輪時計之英國攝政王子(the Prince-Regent of England)。神秘而叫人不解,值得鐘表界專家探討的是,於1805至1823年(寶璣逝世的一年)期間竟只賣出35個陀飛輪,幸而其繼承人亦以傳承陀飛輪精湛技藝為己任,寶璣時計得以屢創新猷。
今日的陀飛輪
寶璣隆重推出全新Classique Tourbillon Extra-Plat Squelette 5395腕表,此表款配備僅厚3毫米的超薄鏤空陀飛輪機芯。品牌以超級卓越技術和美學成就創舉,彰顯領先製表業界的精湛工藝。
極致輕巧的陀飛輪框架不到0.290克,4赫茲振頻的高能量發條盒提供長達80小時的超長動力儲存,此振頻對一般陀飛輪腕表而言相對較高。這款581型機芯早已為型號5377及5367腕表提供動力。如今,此機芯首次採用完全鏤空的設計,以當代造型演繹源遠流長的技術。金質夾板及表橋經過鏤空處理,讓機械機芯優美的運行姿態展現眼前。製作工序的困難之處在於要盡量鏤空材質,同時保留各個零件的技術性能。選用金質更是挑戰難度之舉,讓製表過程更見複雜艱巨。寶璣秉持專業技術和一絲不苟的態度,確保所選合金變得堅硬,令成品達到理想效果。寶璣為業內少數以此卓越工藝水平處理金質的製表品牌。
搭載此項發明的表款
Classique Tourbillon Squelette 5395
Tourbillon Extra-Plat 5367
Marine Tourbillon Équation Marchante 5887
Tourbillon Extra-Plat 5377
Tradition 7047
Classique complications 3797
Classique complications 3795
Classique complications 5317
Double Tourbillon 5347
Double Tourbillon 5349
Classique complications 3357
Classique complications 3358
Classique complications 3355
Tourbillon Messidor 5335
Classique complications 5359
Classique complications 1907
Marine 5837
Marine 5839
Héritage 5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