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輪游絲賦予時間韻律及製定其速率,是時計走時精準的關鍵。
1795年,寶璣游絲的發明
擺輪游絲利用幼細游絲的彈性,控制擺輪的振動,與內端擺輪軸心及外端擺輪外樁環環緊扣。扁平的擺輪游絲於1675年由荷蘭數學家Huygens發明,在一定程度上達至等時性,至今仍為人所稱頌。這款擺輪游絲以銅或鐵製成,並僅有數圈。縱然仍有瑕疵,但它恰如鐘擺之如時鐘一樣,無疑為擺輪提高了準確度。
1795年,阿伯拉罕-路易•寶璣(Abraham-Louis Breguet)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提升游絲的末圈,減低其曲面,以維持擺輪游絲的同心圓運作方式。
被賦予“Breguet Curb”,寶璣擺輪游絲從此變成同心圓設計,從而提升了時計的精確度,使擺輪宙延遲耗損。寶璣更完善了雙金屬補償桿,以減低溫度變化對擺輪游絲的影響。
時至今日,高度精準的寶璣擺輪游絲仍被多家著名表廠採用,1880至1910年期間,許多生產商更將“Spiral Breguet”或“寶璣游絲”以大楷鐫刻在懷表的背蓋上。
矽質擺輪游絲和矽質寶璣游絲
2006年,寶璣發表首只採用以矽製作之擺輪及擒縱裝置,集先前作品之優點與特質於一身。之所以使用矽材質,自有其過人優勢。
矽是完全不受磁場影響,亦比其他金屬輕巧,因此較難因引力而變形。矽同時高抗腐蝕性,亦防震。再者,由矽打造的組件都會經一重特別工驟,提高抗震力。
經數年對手表組件的研究,寶璣扁平擺輪游絲成果令人滿意。下一步便是將矽擺輪游絲與“寶璣”著名末端曲線巧妙融合。
將矽長片屈成曲線,無疑是鐘表界一大壯舉。利用金屬的伸縮性,以矽形成游絲末端曲線,絕對需要重新設計整個生產過程,這亦是寶璣技術研發人才完美駕馭的技術性挑戰。
雙矽質擺輪游絲
創新精神使寶璣誕生無數發明,提升了測量計時的水平。
例如Classique Chronométrie,便是搭載了兩個180°對稱的擺輪游絲,因而抵消各自在擺輪組件施加的力量,並平衡振動器,使走時更精準。
這些由矽而生之技術進步,相當改善了時計的調節功能。
經過寶璣一番努力,其時計的調節功能再刷新創舉。當時,大眾以為最佳計時表的調節功能已有300至上400微瓦,但寶璣時計竟高達830微瓦,足見寶璣傲視同儕的技術。
搭載此項發明的表款
Tradition 7077
Tradition 7097
Tradition 7057
Tradition 7067
Classique Chronométrie 7727
Classique 5287
Classique complications 3797
Classique complications 3795
Classique complications 3357
Classique complications 3358
Classique complications 3355
Tourbillon Messidor 5335
Classique complications 5359
Classique complications 5317
Double Tourbillon 5347
Double Tourbillon 5349
Héritage 5497